宜章网站建设手机游戏性能优化软件
文章目录
- 背景
- 1 论文的要求
- 2. 完成硕士论文所需要的能力
- 1.文献检索能力
- 2. 论文筛选的能力
- 3. 论文阅读的能力
- 4. 论文分析的能力
- 5. 创新能力
- 3. 为什么要坚持培养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能力
- 4. 论文分析技巧和程序
- 5. 创新的流程(重点)
- 6. 补充说明
背景
最近看了一本书硕士班研究所新生手册。这本书看完之后十分后悔, 如果自己在第一年看到这本书的话, 或许自己现在发展的会更快一些。 不过还好,现在明白也不迟。 赶紧做一下笔记吧。
1 论文的要求
老师认为一篇论文应该有应用创新或者理论创新。 在写作过程中要通过充足的相关文献来论证自己的想法可行性,给出自己的实现步骤, 并且通过实验去论文自己的方法可行性, 给出自己方法的局限性。
如果参考文献太少: 代表你的调查工作不够,如果有审稿人看过相关论文觉得另外一个方法也挺好的,但是你没有提到,会很容易挂。
如果没有指出自己的不足: 老师如果想到一些不足,会被diss.因此要确定自己方法在什么方面是可行的, 在什么方面不可行。而且要有数据支持。
可重复性要体现出来: 这就要求自己在叙述方法的时候要清清楚楚的交代方法的过程。
2. 完成硕士论文所需要的能力
1.文献检索能力
如果没有查到自己工作已经被比人做过了,到了答辩时候被发现了, 基本就挂了。 而且到底怎么通过关键词去查是一个很重要的能力? 太大和太小都不好。
2. 论文筛选的能力
通常找到论文的会很多, 这里需要根据论文的题目,摘要,简介和结论去筛选是否适合自己。
3. 论文阅读的能力
相对于大学部的教科书而言,期刊论文是一个极端没有系统的知识,必须要靠读者自己从几十篇论文中撷取出相关的片段,自己组织成一个有系统的知识,然后才有办法开始阅读与吸收。要培养出这种自己组织知识的能力,需要在学校靠着大量而持续的时间去摸索、体会,而不可能只利用业余的零星时间去培养。因此,一个大学毕业后就不再念研究所的学生,不管他在大学部有多优秀,都很难在工业界利用业余的时间去培养出这种能力。所以, 硕士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最大的差别,就是:学士只学习过吸收系统知识的能力(也就是读别人整理、组织好的知识,典型的就是课本);但硕士则学习过自己从无组织的知识中检索、筛选、组织知识的能
力。
PS:这一点自己其实深有感触, 之前在看论文的时候总是感觉没有看书那种知识体系, 原来科研这种东西本身需要自己总结的,是没有从上到下的系统, 只有从中心到边缘的扩散。面对中心的东西要弄懂, 面对边缘的东西只需要了解对自己有用的思想即可。
4. 论文分析的能力
分析论文的优缺点能力并和自己的文章进行比较。但是,好的期刊论文往往是国外著名学府的名师和一流的博士生共同的研究成果,假如你要在锁定的应用场域上「打败」他们,突出自己的优点,这基本上是一个极端困难的挑战。即使只是要找出他们的缺点,都已经是一个相当困难的工作了。此外, 一个大学毕业生,四年下来都是假定「课本是对的」这样地学下来的,从来没有学习如何分析课本知识的优缺点,也就是「 只有理解的能力,而没有批判的能力」。硕士生则必须要有「对一切既有进行精确批判」的能力。所以,一个大学毕业生在业界做事的时候,需要有人指导他(从事批判性检验),帮他找出缺点和建议改进的可能性。但是, 一个严格训练过的合格硕士,他做事的时候应该是不需要有人在背后替他做检证,他自己就应该要有能力分析自己的优、缺点,主动向上级或平行单位要求支持。其实,至少要能够完成这个能力,才可以说你是有「独立自主的判断能力」。
5. 创新能力
台湾的产品之所以无法有稳定的质量,背后的技术原因就是:各种创新都是只凭一时偶然的巧思,却没有办法进一步有系统地厘清这些巧思背后可以成立的条件。但是,创新其实是可以有一套「有迹可寻」的程序的。(重点)
3. 为什么要坚持培养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能力
-
一般科研要比工业界提前五年, 工业界很多思想都可以在学术界找到,如果想要保持自己的领先, 阅读期刊能力是必不可少的。
-
只要深入掌握到阅读与分析期刊论文的技巧, 就可以掌握到大学生不曾研习过的三种能力(即使非常优秀的本科生也很难训练出来,因为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环境, 轻易靠): ( 1)自己从无组织的知识中检索、筛选、组织知识的能力、( 2)对一切既有进行精确批判的独立自主判断能力、( 3)创造新知识的能力。
-
作者举例子自己遇到一个厂长对自己领域技术很懂,但是为了产品升级去找他, 他讲了一些工程数学内容, 这些内容在工厂里用不到,很难自学, 这使得他技术很难再上升了。因为这些先进的技术是一些好的期刊里面描述的,需要一定数学基础和文献阅读能力。因此学会阅读分析论文可以让自己一直不被淘汰,站在技术的最前沿。
-
技术的创新,不管是工业还是学术, 都是有一套规律的,只要会分析论
文,几乎就可以轻易地组合出你所需要的绝大部分创意。 凭空想象出来的创新除了那些真正促进时代发展的, 大部分都是自我沉醉, 此外自我沉醉还很容易沉醉的较为浅显, 看看沉醉的部分别人怎么做的可能更有启发。
4. 论文分析技巧和程序
- 一般来讲,好的期刊论文有较多的创意。虽然读起来较累,但收获较多而深入。
- 学会看abstract 可以让你效率提高, 避免浪费时间去看 和自己不相关的工作。
- 初学者前期看introduction的时候找上三四十篇(通过review paper 去找,而且你一定要先挑那些 Introduction 写得比较有观念的论文读,很多论文的 Introduction 写得像流水帐,没有观念),回答出三个问题, 这个领域最常用的方法有哪些? 这些方法分为几个派系? 每个派系的主要优点和缺点? 优点通过作者阐述, 缺点通过同行diss。
- 这时候,你已经掌握到这领域主要的论文. 通过这些已知的文献去确定自己的关键词, 然后还可以再查一些没搜集到的少量主要文献。这些流派也不是都要用,可以通过找理由保留两三个流派。
- 继续回答: 这个领域内大家认为重要的关键问题有哪些?有哪些特性是大家重视的优点?有哪些特性是大家在意的缺点?这些优点与缺点通常在哪些应用场合时会比较被重视?在哪些应用场合时比较不会被重视?
- 一个派系一个派系的去阅读main bodies ,主要搞清楚文章的成立假设条件,成立条件难易程度, 假设条件下本论文有什么好处?好处主要体现在哪个公式或者步骤上? (整个论文工作公式推导不需要懂。)
- 结合步骤6 成立假设条件和流派优缺点得出这个流派最适合什么,做不适合什么?(有时候作者会掩盖优缺点,需要你自己从假设条件下自己推)
- 永远不需要弄懂一篇文章的所有推导过程, 或者把文章全部细细读完. 你只需要把确定自己会用到的部分搞懂就行。不确定会不会用到的,明白什么思路就行。硕士生必须选择性阅读,不要浪费时间在不需要的细节中。
5. 创新的流程(重点)
- 根据方法的特性去整理一个表,而且同样一个方法在不同应用中也会有不同的效果 。也可以得出一个问题特性分析的表格。
-
方法没有好坏,只有相对优缺点点;只有当方法的特性与应用场合的
特性不合时,才能下结论说这方法「不适用」;二当当方法的特性与应用场合的特性吻合时,则下结论说这方法「很适用」。因此,一定要同时有方法特性表与应用场合特性分析表放在一起后,才能判断一个方法的适用性。 -
更重要的是:上面的方法与问题分析对照表还可以用来把「突破瓶颈所需的创意」简化成一种「有迹可寻」的工作。
-
有没有可能说单纯常识结合既有方法优点仍无法突破技术瓶颈的状况?可能有。这时候真的需要完全新颖的创意了。但是,这种时候很罕见。 多半时候只要应用上一段的分析技巧就可以产生足以解决实用问题的创意了。至少,要产生出一篇学术期刊论文并非那么困难。
6. 补充说明
-
硕士生开始学读期刊论文时, 就容易犯的毛病就是戒除不掉大学部的习惯: ( 1)老是想逐行读懂,有一行读不懂就受不了。 ( 2)不敢发挥自己的想象,读论文像在读教科书,论文没写的就不会,瘫痪在那里;被我逼着去自己猜测或想象时,老怕弄错作者的意思,神经绷紧,脑筋根本动不了。
-
大学结束之后的知识很多都是没有顺序的, 因此一定要学会一整批一起
读懂到某个层次,而不是逐篇逐篇地整篇一次读懂。 此外你可以从甲论文帮你弄懂乙论文的一个段落,没人说读懂甲论文只能靠甲论文的信息。所以,整批阅读很像在玩跳棋,你要去规划出你自己阅读时的「最省力路径」。 -
这样整套的读可以让作者敢于想象和猜测, 多年训练下来的话猜测想象能力会很高。 许多论文可能是猜对的,而不是读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