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个网站可以做英文兼职/网络营销到底是干嘛的
对房企来说,现在最大的困局是缺钱。不仅借钱难,回款也难。
随着近期多个预售款监管政策加码,房企的资金困局恐怕还要再度加剧。而这种压力不仅作用在融资端,还将波及工程线。
最近,浙江宁波、陕西西安等至少五个城市出台加强商品房预售款监督的征求意见稿,要求商品房预售款全部存入监管账户,由监管银行监管,禁止开发商直接收取预售款。
有些地区,比如宁波和西安,还分别规定,交付前重点监管预售资金范围为监管项目工程造价的1.3倍和1.2倍。预售款的拨付和使用,也得按照项目建设进度核拨。违规处罚力度也进一步加码,除了暂停网签外,还增加了暂停监管资金拨付、并计入诚信档案等处罚条例。
有预售款监管虽然过去长期都有,但很多时候并没有非常严格执行。而未来,随着操控空间变小,违规代价增大,房企想要合法的加速预售款提取,只能通过工程建设提速来实现。
此前项目建设一般是先紧后松,抢工至预售节点后,可以稍微松一口气;以后,不仅要抢预售节点,整个建造周期都要提速,各节点都得按时完成甚至提前完成,而且不能出现质量明显下滑,保证项目能顺利交付出去。
很明显,此政策一旦落地,房企工程线将面临空前压力。抢工期保质量,是接下来的重中之重。
如何让工程又快又好?技术和管理升级,两者缺一不可。明源君此前分享过标杆房企如何通过穿插施工缩短工期(在公众号对话框发送“穿插施工”可查看详情),本文进一步分享业内有代表性的工艺技术,也欢迎大家分享各自的经验,2020年一起进步!
用制造业的方式造房子
减少变更,简化现场施工工序
制造业的生产方式是怎么样的?
专业化分工,流水线作业;批量化、标准化生产。
穿插施工模式下,各楼层流水作业,每个工种只需要负责对应工序的施工,实现专业分工;而在产品标准化的基础上,借助BIM集成和协同,装配化建造,是住宅建造产业化的方向。
1、全过程BIM,实现建筑一体化建造
BIM技术这几年风头非常猛,应用范围已逐步覆盖项目开发全周期。
根据万科和碧桂园具体项目,BIM在项目策划、深化设计和现场施工三个阶段都有所应用,实现了从设计到建造的一体系建造。
其最大的好处在于促进各专业协同,减少无效变更,以及简化现场工序。比如设计环节,将建筑、结构、水电、部品、装修五大专业结合在一起进行图纸集成深化,减少因“错、漏、碰、确”导致的设计变更。以碧桂园为例,其设计一体化图纸清单就包括以下内容:
再如交底环节,过去很多一线人员看不懂图,或者看错图,不能按图施工。而重要节点,尤其是较为复杂的工序,或容易出现质量通病的环节,采用BIM模型对施工工法工艺进行3D还原,直观易懂,即便是原来不懂图纸的工人,也能很容易看明白。
兰州金茂城市综合体就将实体样板引路与 BIM 相结合,利用 BIM 对样板工程进行深化设计,结合工艺标准、规范要求、质量检验标准等信息,制作三维作业指导书,用于现场交底。
其次,建立标准化BIM构件库,实现模块化建造。
国内建筑业整体标准化程度低,每家产品的构件部品存在差异,各房企的构件预制需要单独开模,如果每个构件都单独开模一次,体量又不大,将造成大量的增量成本。
批量化生产的关键途径是将产品标准化,各分项结构和部件做法固定下来,形成构件库和部品件库,每个项目选择相互匹配的构件和部品件等模块来组建模型,可以加速出图速度,而且不需要每类构件单独开模,节约成本,现场拼装难度也会降低。
2、工业化制造:适度预制+模板装配+装配式装修
不少人把PC预制(部品构件在工厂里生产加工,再运输到现场吊装)等同于住宅工业化,事实上,这仅仅是其中一个部分。住宅工业化还包括铝模体系、装配式内装等。
①PC预制与铝模装配结合施工
住宅工业化的概念是国外舶来品,国内最早参照的是日本的施工方式,但日本的住宅结构与国内不同,日本高层住宅多为框架结构,国内的高层住宅建筑多为剪力墙结构。多年来,国内的住宅工业化慢慢摸索着适合自己的路子,现阶段主要是部分构件预制+部分铝模现装配式结合施工的模式。
碧桂园在ssgf模型中,将模板装配式施工称之为“空中装配工厂”,就是以每层结构为一个基础构建单元,采用高精度建筑模具并通过模具纵向移动,把每个楼层变成一个装配工厂。过去工厂预制构件,变成工厂预制构件模具,现场一体化浇筑成型,无需从工厂运输和吊装预制外墙,减少运输和安装成本。更重要的是,模板现浇混凝土外墙较之预制外墙,其连接性更强,利于楼体结构稳固。
万科最新的建造体系5+2+X中,“5”指的是项目施工中采用铝模、全混凝土外墙、装配式内隔墙、全钢自升爬架、各空间、多专业、全方位穿插施工;“2”指的是主体适度预制、装配式装修,是典型的工业化建造思路。
以西安万科城为例,项目包括3、4#住宅楼及地下车库,其中3、4#住宅楼为地下1层,地上34层,主楼结构部分构件采用叠合板、预制阳台、预制空调板、楼梯及局部隔墙板,4#楼剪力墙、梁采用铝模板现浇施工,顶板采用预制叠合楼板。
如下图,4#标准层主体结构楼板,每个房间设计为一块叠合板,每单元叠合板共计38块,叠合板板厚60mm,现浇层板厚80mm。
叠合板分布位置图
在施工中,剪力墙,门垛、梁及局部过梁采用铝合金模板一次性支设到位,然后安装水平叠合楼板,再浇筑墙、梁及楼盖叠合层的混凝土,将铝模施工与PC预制结合起来施工。
铝模板+叠合板体系主要施工流程
②装配式装修
目前应用较广的有高精度楼地面+薄贴地砖、干法内保温、整体卫浴、集成厨房、管线分离、公区挂墙板等。
其对施工效率的提升,主要通过构件预制、干法施工,简化现场工序而实现。
比如主体结构采用铝模现浇,结构的精度明显提高,精装阶段可以省去抹灰工序。比如龙湖的管理体系要求,铝模板表面的平整度误差将控制在1毫米以内,长、宽误差不超过2毫米。精准度比传统木模提高1.6倍左右,可达到免抹灰的效果。
再如高精度结构地面,由于结构板浇筑时,严格了控制楼面水平度和平整度,装修时可免除二次砂浆找平这一工序,木地板等可以在结构面直接安装,也明显提高了施工效率。
智能化革命
靠黑科技提高施工和管理效率
工程建设一直给人印象是传统落后,跟科技沾不上关系。其实,现在的建筑工程,不仅在技术上有黑科技介入,管理方面也是越来越科技化。
1、建筑机器人应用
碧桂园投资研发建筑机器人的新闻,曾在内业引发轰轰烈烈的讨论。据其对外消息,今年,铝模安装机器人、内墙喷涂机器人、地砖铺贴机器人等20多款建筑机器人已在测试,其中多款已在工地上现场测试。此前碧桂园总部还曾直播展示了地砖铺贴机器人、墙纸铺贴机器人及PC内墙板安装机器人等3款建筑机器人的作业过程。
而在一些大型项目里,智能机器人已经运用在实际建造工作中。比如西安市地下综合管廊工程里面,运用了钢筋折弯机,每天可以处理7万根钢筋;激光测距仪,用来检查承重支架的安装,还有智能机器人24小时不间断巡查管廊情况。
2、移动在线化管理
过去,现场检查采用的是问题采用查验单登记,资料浩瀚,工作效率低,还时常出现整改遗漏。现在很多房企已采用在线系统采集检查结果,不仅数据精准,还能多方实时共享。由于报表自动生成,一线人员也不需要再做纸质报表,节约了很多时间。
检查评估过程中,将发现问题的部位拍照,上传到系统,并在线通知相关责任人,快速推进整改工作。施工单位整改完成后,也上传整改信息并通知工程师复验。工程师验收结果记录在系统中,形成问题整改闭环。
总部、区域、第三方的检查评估,也全部实时在线共享。比如第三方巡检,检查结果一出来,项目部、区域、总部都能实时看到。
由于所有信息实时同步,项目总通过应用看板,就可以全方位掌握项目的各项情况,比如某项工序的整改是否按时完成,某个楼层实测实量的分数如何等等。总部的领导坐在办公室里,也可以实时调取任意一个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风险等信息,不再需要下级层层汇报,就可以快速决策。
再如实测实量环节,同样可将测量数据记录到系统里面,并在图纸中标记测量点,测量结束后系统自动计算合格率。施工方、监理方和甲方的记录都同步到这个平台上,实时进行对比,让整个验收过程更加透明。还可以结合二维码技术,将实测实量的数据上墙。
3、引入智能管理设备
较之人工实测实量,智能实测设备的效率要高得多。只要APP上设置好测量位置和指标,开启扫描仪,仪器就会自动扫描获取三维场景内所有空间信息,并将数据上传、分析,实现数字化数据上墙。过去测完一个100㎡的房间可能需要30分钟以上,使用智能实测设备只需要5分钟。
再如无人机巡航,飞完一圈工地可能只要半小时,而人工巡查则要几个小时。
还有些项目引入智能设备来指导现场劳动力及机械分配,通过定位劳动力和设备的位置,使管理人员能随时了解每个工作面有多少人在作业,是哪些人在作业。
比如有些项目还给工人发放内置蓝牙芯片的安全帽,与后台系统互联。工人的出勤时间、行动轨迹在系统里自动生成。现场不需要像以前那样清点人头,就及时发现窝工、怠工的情况。
相关热文推荐:
前往公众号对话框,回复对应关键词即可查看
回复“建造体系”,了解碧桂园融创旭辉最新的工程建造体系
回复“工地开放”,向绿城万科学习工地开放怎么做
回复“工程部”,了解为啥别人家都有6个工程部
回复“交房”,学习打通工程、物业降低交付风险